Monday, March 9, 2009

現實, 夢想與改變

最近, 巧合地看了兩齣相似又不相同的劇作 - 講的是"聖荷西謀殺案"和"浮生路". 一套話劇, 一套電影 - 上星期二晚上到電影院看了"浮生路"; 接著第二天就在大會堂劇院看了"聖荷西謀殺案".

"浮生路"看像是Titanic演出陣容的一次reunion - Kate Winslet加上Leonardo Dicaprio, 還有Kathy Bates, 是改編自一本同名小說. 雖然是套電影, 但其實戲劇感很強, 場景也不多, 鏡頭很簡單, 對話也是以單對單為主. 故事講述一對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掙扎嘅年輕夫婦, 自視與眾不同, 不甘平凡, 決定移居巴黎追求理想人生, 只是追夢路上卻由相愛衍生懷疑與妒忌, 分歧浮現, 衝突頻生, 夢想未達, 二人卻已愈走愈遠... 一套很真實, 很抑鬱, 很沉重的電影, 看了有點令人不寒而慄.

"聖荷西謀殺案"是2009香港藝術節的其中一個原創作品, 我們很多個月前早已預定了票子, 演出的有彭秀慧加上劉雅麗, 說實的, 也是因為這套劇的"卡士"才吸引了我們買票入場的. 最初還以為是部翻譯作品, 看到場刊才知編劇莊梅岩是屢次得獎的本土劇作家呢! 劇中是描述發生在美國聖荷西一個華人家庭的謀殺案, 香港的一對移民夫婦阿Ling與阿Tang明明生活得好地地, 沒料到阿Ling兒時好友Sammy的一次到訪, 竟把潛藏的危機誘發成不可收拾的殺人事件... 一個充滿懸疑心理的故事, with a twist at the end, as "usual".

看罷兩套看似截然不同的作品, 但細心一想, 其實兩套戲的共通點很多 (尤其是我們基本上是一套接著一套去觀賞, 所以特別留意到): 兩套戲都是講家庭危機, 講兩夫婦之間的關係和磨擦, 看似和諧的生活因著外界一些事情的介入而急轉直下, 最後都是以死亡的悲劇收場. 一路看"聖荷西謀殺案", 不期然有點兒déjà vu的感覺 (我們是先看"浮生路", 翌日才看"聖荷西謀殺案"的).

之前提到兩齣作品相似又不相同: 不同的, 是劇中刻劃主角對生活的態度, 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contrast: "浮生路"是兩個人不甘平凡, 嘗試戲劇性地改變原本應該可以是平凡但很美滿的生活, 結果尋夢不成, 又不甘settle with不能改變的現實, 夾在了中間, 釀成了悲劇; "聖荷西謀殺案"則是兩個人竭力逃避, 甚至到要勉強遷就, 千方百計去掩飾來阻止改變, status quo大於一切, 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逼得走上殺人不歸路的下場. 我們Back to back的看, 形成了一個有趣而強烈的對比. 愛情是兩個人的感覺, 也是兩個人的冒險: 這句說話, 看來也可套在這兩齣戲裡面.

兩套戲, 中間都各有一段自己覺得特別有趣. "浮生路"中間一段, 一個看似語無倫次的"瘋子"震撼地一語道出主角frank和april wheeler的心聲: "Hopeless emptiness. Now you've said it. Plenty of people are onto the emptiness, but it takes real guts to see the hopelessness." 悟出這"真理", 對他們是福是禍呢? 有時, 這可能是殘酷的現實, 不過如果沒有能力改變的話, 在這虛偽, denial中"浮生", 看來比起不顧一切, 只靠一個飄渺的"夢想"去企圖衝破現實, 來得更容易面對. 對他們來說, seeing but can't do anything about it, 可能比not seeing it, 還要depressing. C'est la vie, 也許就是這個意思.

"聖荷西謀殺案"有一段, 六個來自中, 港, 台兩岸三地的陌路人, 在異邦中相會: 各有各的背景; 各有各的性格和看法, 各有各的目的, 因緣際會走在了一起, 在主角ling和tang的家中, 引發了一段"鬧劇", 這再配合了劇中充斥著"勉強沒有幸福"的message, 我猜, 是編劇不知有心抑或無意想帶出的點點意會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