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20, 2009

認真的甜品屋

一個人食飯, "掃"完筲萁灣東大街的街頭食肆後 (其實說"掃", 亦只是吃了碗"車仔麵"再加隔鄰的生煎包 – 可惜馳名清湯牛腩和碗仔翅的舖子都早已打烊了), 最後一站, 又是浣紗街, 是特意來試這間新開的甜品屋. 雖然是有小小的detour, 不過一個人, 也樂於駕着車去遊遊蕩蕩兜兜風.

天后/浣紗街一帶, 最近的確成為我們樂於探索的"新大陸": Panda 的日式咖哩, "浣紗廚房"的"白玉葡萄", "康記"即叫即拉的炸兩, "嘴兒甜"24小時供應的懷舊點心, 遠一點還有清風街橋底"留家廚房"的茶熏雞, 不敢說是全城至好, 不過就肯定是耳目一新而且各有特色, 現在又多了一樣, 就是"小甜谷"的牛奶炖蛋白.

"小甜谷"並不在大街(銅鑼灣道/浣紗街), 而是在浣紗街旁的後街的一個角落裡. 要不是特意行經, 大概也不知這裡開了間新的甜品店. 來到, 泊好了車, 才只是八點多, 可能是時間還早的關係, 店裡面沒多少個人. (what a surprise! 還以為經各大"lifestyle"周刊奔走相告後, 這裡會霎時變得人山人海) Anyway, 店裡面佈置也很簡單, 白色的外牆, 幾張木製的桌椅, 還有開放式的pantry, 十分舒服, 令我聯想起花園中的小屋.

由於先前已"飲飽食醉", 所以只能點最獲坊間好評的"特濃牛乳炖蛋白". 當然, 很多時"鱔稿"不能盡信, 不過這個炖蛋白確實令人有驚喜 – 甜品放在白色的小碗(形狀有點像花盆), 再加上木製的小匙羹, 跟這裡的佈置也蠻相襯的, 絕不是隨便的配搭吧! 炖蛋白要做得好, timing同溫度很緊要(有興趣, 可以參考這裡 - 如果你還看得懂方程式的話), 這裡的, texture 軟滑但不會水汪汪, 味道濃又香也不太甜, 溫度也剛好. 也難怪, 因為是用北海道3.6牛乳來弄的! 當然可能這只是gimmick, 不過也欣賞shop owner 對細節如食材, 食具以至裝修的執着. 甜品其實沒有甚麼複雜的technique, 認真的做卻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而從細節上的執着(也可以說是fussy), 看得出那種認真.

Menu上其實還有其他冷熱的中式甜品, 不過要留待下一次才有這口福了. 吃完炖蛋白, 也把"荔枝奶凍"外賣帶給cyy嘗一嘗, 不知味道如何. 回到家, 看了一下在openrice裡其他人的食評, 發覺除了那幾道"signature items"之外, comment確實"麻麻地"; well, 如果是真的, 與其是這樣, 倒不如只專注這幾味牛乳製的特色甜品, 再加上一杯cappuccino, 或者一壺花茶, 來一個café/dessert house的混合體, 精緻的食物加上悠閒的佈置, 豈不更好?

details:
when? january 19 2009
where? 小甜谷, G/F, 10-11 School Street, Tai Hang
menu highlights? 特濃牛乳炖蛋白

Friday, January 16, 2009

港大校友會

三五知己的聚餐, 要交通方便, 物有所值, 不求舒適, 只求佳餚的話, "老蘭"下面的港大校友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 這天來這裡, 倒不是約了朋友, 而是一家人趁細佬臨返美國前, 預早吃的團年飯. since officially 這裡是members only, 沒有會員號碼是訂不了枱的, 於是情商mrs s借出了Number, 訂位無難度.

七點半, 大家都準時到齊, 安頓下來後, 為了不想多費心神, 於是點了以往嘗過的那幾味: 杏汁白肺湯, 雲腿鴿片, 咕嚕肉, 蝦多士, 鹽焗雞, 還有生魚卷, 都是一貫的水準. 全是懷舊的菜式, 陸羽的signature dishes, 不過就減了陸羽的不敢恭維的service和價錢. 自己對廣府菜向來不太挑剔, 只求味道調得好, 鑊氣火侯夠, 材料新鮮, 就差也差不到那裡去. 聽起來倒簡單, 但做得到又能保持水準的, 又實在沒多少間. 家中甚少煲湯 (not a complaint, just stating the fact), 所以特別欣賞這天能一嘗白肺湯. comforting. 雲腿鴿片也做得好, 啖啖肉, 又香口: 鴿片的肉, 比雞鴨之類, flavorful 多了, 而全部去骨, 也花功夫時間. 甜品的合桃糊也喜歡, 不像有些舖頭有奶味, 有甜味就獨欠合桃味. 不過要一百蚊一窩 - 老媽子一定在暗呼很貴 - 其實分起上來也不甚是, 只是我們被其他酒樓的免費糖水寵壞了. 不過可以選擇的話, 懷舊的甜品, 要吃, 還是喜歡鳳城的焗西米布甸.

食飯前逛了一趟附近一間新開的酒舖, 買了支04年的Duhart Milon, 順便開了來飲. 最近連續試了幾支04年的bordeaux, 個人認為還是以這支最為pleasant, 也不會break my wallet. 這裡開瓶費只收三十大洋, 就算奉酒的杯子不是甚麼Riedel之類的料子, 也值得一讚.

no stars, but worth a detour, 就是這樣. 更好的, 是酒家就在中環, detour 這part 也省了.

details:
when? january 9 2009
where? hku alumni association restaurant, central, hong kong
occasion? family reunion dinner
menu highlights? 杏汁白肺湯 (只因在家好湯難求呀, 唉!)
drinks? 2004 château duhart milon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愛得起

期待, 愛得起.



既然愛了就要愛得起 懦弱會讓自己看不起

燃燒了心 只爲盡興 豁出去愛才有意義

相信愛了就會愛得起 就算輸了我也輸得起

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遇到妳就有永無止地

浪漫不怕浪費 愛不分錯對

完整才算完美 奢侈一些 更顯得珍貴



Tuesday, January 13, 2009

隔壁的繆思庵

吾家隔鄰, 最近開了間"繆思庵"(繆思庵者, Museum 是也 - "東宮西宮"譯的), 名字叫ArtisTree. 講到繆思庵, ArtisTree並不是附近唯一的一間 (還有電影博物館呀, in case you are wondering) 不過有趣的, 這間是座落於在一棟新近落成的商廈裡, 還要是私人機構營運的, 有點像不少日本百貨公司頂層都預留空間給藝術展覽的影子.

其實以exhibition space來說這並不算是很大的館子(像Gallery 多過Musuem), 不過, 用來偶爾host一些小型的巡迴展覽倒也蠻適合. 而為這個石屎森林中的藝術空間響頭炮的, 是Vivienne Westwood 的時裝展 - perfect as a talking point from a P.R. perspective, I think. 作為原本在倫敦V&A的展品世界巡迴展覽的其中一站, 展覽到1月底就會結束, 而剛巧這個星期天有空, 也想找個地方走走, 所以就決定去參觀一下.

從家走到ArtisTree, 只是5分鐘的路程, 就在Island East裡面. 自從Island East去年年底入伙之後, 附近的休憩地方多了也漂亮了, 也多了幾間時尚的飲食館子, 還有對面的新酒店也即將落成… 又多了原因繼續住在這neighborhood了. 走到了展覽的入口, 只見人頭踴踴, 正暗呼大事不妙之際, 原來那些人是來聽卓韻之的展覽的導賞講座. 我們既然不是她的"粉絲", 而講座正好分散了人流讓給我們可靜靜的看展覽, 當然趕緊越過人群, 快快入場.


展品主要是以Vivienne Westwood不同時期的作品用時序作編排, 而比起其他local museums有所不同的, 是大部份展品都是"袒蕩蕩", 沒有給那些冷酷酷的玻璃在中間阻隔着, 讓我們可以無界限的近距離觀賞 (當然, "可'近'觀"也不代表"可褻玩", exhibit依然是Do not touch啦 - 這完全可以理解) , 不過可能由於空間有限的關係, 看上去展覽顯得有點兒擠擠的. 至於展品嘛... Well, Fashion從來不是my cup of tea, 故也不像其他人帶着朝聖的心來觀賞, 不過瀏覽着Vivienne Westwood前衛的時裝, 從不同時期的設計看出社會文化和她創作意念的變化, 感覺也蠻新鮮有趣的. 加上展館也備有Audio Tour的設施, 讓我們這些"門外漢"也不至於有"不知從何入手"之感. 再加上展覽是免費入場, 故實在沒有不去看的理由 - 免費的娛樂之外, 其他有的得着就是自己賺了哦!


眾多展品中, 自己特別喜歡她的evening gown collection, 直情是 Apple of my eyes. 這些evening gown, CYY 的comment 是, "Only if you are getting married in Westminster Chapel can you wear this kind of gown..." , 或者我應該加上一句 "Or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像"Sex and the City"裡Sarah Jessica Parker演的Carrie Bradshaw 一樣). 一邊參觀, 也一邊拍了照, 在這裡也分享一下.


就是這樣渡過了一個多小時的時光, 總比在商場漫無目的遊蕩好. 4 年在Washington DC 的生活, 令我曾經將參觀Museum變成了生活習慣, 有了ArtisTree, 期望有更多有趣的展覽會在這neighborhood museum中出現, 讓我們可把這活動重新帶進周末的行程裡.

Thursday, January 8, 2009

一秒感動

有朋友在facebook留了張剪報note, 標題是"OT真荒謬, 28歲女患癌去世, 記下生命反思", 一直沒有多加留意, 直到昨天, 隨手click入剪報上的link, 看了這篇小小的文章, 大大的被感動.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 也上了她的blog裡追看她的分享. 故事講的, 是一個癌症病人wendy的勵志故事.

還記得26歲, 你和我在做甚麼嗎? 我的26歲 - 2002年, 想來也是一個對自己很重要的一年. 三件事情: 1. 決定了從美國搬回香港; 2. 認識了cyy; 3. 在alpha retreat裡歸信了主.但看來,除了第三樣之外,沒有比文章中描述的Wendy的遭遇, 更remarkable, 更值得提起. 現在回首, 也特別令自己覺得應該感恩: 原來有些一直自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正正是我們更應該give thanks for.

對於Wendy來說, 26歲的生活, 和你我他一樣, 為工作而忙碌, 為前途而奮鬥 - 用她的話說, "一天工作12-16小時, 常常OT, '通頂'是家常便飯, 星期六, 日'當然'繼續工作."; 唯一不同的,是在wendy的26歲, 一次Body Check之下, 她發現了自己患上了末期癌症. 面對這個看來不能再差也可以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壞消息, 當然她可以(and have every right to if she so chooses)選擇抱怨, 選擇put herself in denial, 選擇放棄; 但同樣地, 她也可以選擇接受這個不可預知亦不可改變的事實, 選擇把餘下的日子看成上主的祝福, 給自己的神蹟, 利用這些日子去live life to the fullest, 為神的愛, 神的指引, 神的大能作見證. 可幸也可敬的, Wendy選擇了後者. 而她的blog, 正正記載了她在這段路走過的點滴.

blog裡面有她從自己得知患癌後到她離世的一段短短的日子裡的心情, 經歷, 分享; 和家人, 朋友的感情, 一起所面對的種種; 在信仰路上的起起跌跌; 如何在神, 在祂在自己身上所做的, 和在祂的話語裡得到的安慰, 支持和指引; 如何利用禱告將內心的重擔, 喜樂, 困擾, 以及心靈同實際的需要都交託予神; 如何在面對逆境, 也能夠帶着微笑說: "God is so good!"...

其實blog裡的很多段分享都觸動心靈, 不過就特別喜歡wendy以洋蔥比喻生命每樣事情的priority – 當她發現自己生命已快走到盡頭, 本來自己以為是生命priority的東西, 如洋蔥般逐層逐層的剝落: "最外圍, 最先剝落的, 就是我花最多時間去追求的工作成就, 地位, 權力; 第二層剝落的, 就是自己的夢想, 例如談戀愛, 婚姻, 遊學, 旅遊等; 餘下最核心, 最重要的, 原來就是與神, 家人, 朋友及自己的關係!" 

你可能會說:"這可是老生常談啊!" 不過試問又有幾多人能真正活出這樣的生命呢? 而她選擇透過她的Blog去和大家分享, 最少也令我們停一停, 想一想 - 究竟甚麼才是我們生命真正的priority? 我們有沒有真正的按這priority去分配我們的時間, 我們的心神? 常常喜樂, 不住地禱告, 凡事謝恩, 將神放在首位, 將一切讚美都歸於神... 這些不少人也懂得說, 也會偶爾想想, 但真正完完全全做到的, 又有多少人? 有多少次? 看過分享, 看過相片裡常掛着的笑容, 看過她面對死亡但在筆跡裡仍處處流露出的安然, 我想, 在最後的一段路裡, 她真正做到了. 多令人羨慕!

有心的出版社把她的網誌結集成書, 可惜在剛完成整理, 把"自序"寫好, 書快出版之時, 她就回天家去了, 這也是神的巧妙安排吧! 這本她不能活着看到出版的書, 我一定會去買來看, 也會帶着禱告的心去細味: 祈求這本書也能感動所有接觸到這本書, 接觸到Wendy分享的人.

她感人的見證, 她活出的故事, 正正是神給她, 也透過她給我們很大很大的恩典.

沒把剪報留在這裡,自己click吧:
"OT真荒謬 28歲女患癌去世 記下生命反思" - 明報 2008年12月26日
"the next miracle" – the blog of wendy chang